憑藉對產品專業、銷售、加工技術的工作經驗,Wang更加挑戰將kobold塑造成國際知名品牌,在世界的傘具市場裡,設計出品質最好、功能優越、貼心設計的產品。因此針對產品管理、先進設計與最好的技術員工和優越的供料商共同合作,打下品牌成長基石。2006年Max Wang聘請國際設計團隊進駐工廠,讓生產與設計合為一體,藉此將技術與創意形成最佳的連結。
Kobold和knirps合併之後,在台灣設立了研發工廠,專門生產Kobold和knirps產品,在1980初期,工廠擁有75名員工,由Max Wang與K&R幾位核心成員共同管理。幾年後憑藉發明、專利與高品質的生產製作技術,逐漸在國際上打出名聲,許多國際品牌積極尋找代工廠之時Max Wang研發工廠成為這些公司的首選,因此成為走上世界的重要一步。而1987年,業務量與日俱增讓Max Wang大陸增設新製造總部。
Kobold在當時為國際傘業的領導品牌,因此成為當年德國慕尼黑奧運會的官方指定用傘,而慕尼黑奧運為奧運開辦到當時,規模最為最盛大的奧運會。
70年代初,現任的kobold總經理Max Wang,在當時台灣一家Bosch鏡頭公司工作,遇見了Rainer Hoffman,由於志同道合,因此建立了深厚情誼,奠定兩人日後合作基礎。在當時三大主要傘具廠商為K&R、Bremshey和Bauer。1974年Bremshey(Knirps最初經營者)在台灣建立工廠,而Hoffman於1977年結束鏡頭公司工作加入Bremshey成為總經理並任命Max Wang為副總經理,直到1979年K&R收購Bremshey,三大傘業的兩個品牌正式合併。
戰爭結束後,kobold面臨重建與恢復生產的艱鉅任務,在第五代的管理者手中,透過生產與出口發展來慢慢重建kobold在傘界的巨人地位。